第二十章 秦瀚 求收藏

苏过在一旁点头附和,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仿佛是在回应苏轼的言辞,也是在为自己打气。

“父亲所言极是,我们此行本就是为了寻幽探秘,若是因些许恐惧而止步不前,不仅违背了初衷,更会让天下人耻笑我们胆小怕事。”

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年轻人特有的冲劲和热情,仿佛在告诉所有人,他们不是来游山玩水的,而是来面对挑战、追求真理的。

赵康在一旁听着,不禁翻了一个白眼,他无奈地摇了摇头,心想这年轻人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。

他转过头来,目光直视着苏轼和苏过,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和严肃:“苏公子,你老父亲可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,若真是有歹人出现,他的体力恐怕难以应付。我们此行虽然是为了寻幽,但安全才是第一位的。”

苏轼闻言,微微颔首,表示赞同赵康的担忧。

但他也深知,自己作为长辈,不能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丝毫的软弱和退缩。

他拍了拍苏过的肩膀,示意他稍安勿躁,然后转向赵康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赵小友所言极是,安全的确是我们此行首要考虑的问题。但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要更加小心谨慎,不能让任何潜在的威胁得逞。”

赵康见二人如此坚定,心中稍安。

赵康知道,自己作为这支小队的领头人,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。

这要怪谁呢?自从离开草堂,秦少游就兴致勃勃地拉着苏轼一同游山玩水,言辞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感慨:“苏兄啊,此次北归之后,恐怕我们难以再有机会如此闲暇地共游山水了。趁现在,定要好好珍惜,玩个痛快!”

当然,秦少游的原话并非如此直接,但苏轼自然明白他的意思,两人相视一笑,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无忧时光。

他们的身体虽已不如年轻时那般健硕,但心中的那份热情和活力却未曾减退,依旧把自己当作是年轻人,尽情地享受着这难得的休闲时光。

而他们的两个儿子,秦瀚和苏过,也各自有着自己的乐趣。

秦瀚,年轻气盛,身佩长剑,行走江湖,游山玩水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。

而苏过则更为体贴,他深知父亲苏轼在儋州三年间忙于政务,鲜少有机会放松,因此此次出游,他几乎是言听计从,苏轼说什么,他便做什么,只为让父亲能够尽情享受这难得的闲暇时光。

至于秦少游的仆人们,他们原本是被安排随行的,负责携带行李等物品。

然而,在秦瀚的巧妙安排下,他们被暂时留在了后方,继续向北行进,以减轻众人的负担。

赵康看着这一行人,心中不禁有些疑惑:难道古人都是这么不拘小节,随心所欲地到处游玩吗?

他摇了摇头,苦笑一声,心中却也明白,这其实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追求。

面对这样的情景,赵康又能怎么办呢?他无奈地叹了口气,心想:谁让这是自己救的人呢?既

然已经救了他们,那就只能顺着他们的意思,陪他们一起游玩了。

还能怎么办呢?

赵康只能收拾起心中的疑惑和不满,跟随着这一行人,继续他们的游山玩水之旅。

赵康无奈地摇了摇头,心中虽有些许不满,却也明白这是自己选择的道路。

跟随秦少游和苏轼一行人,漫步在山水之间,感受着古人那种不羁与自由。

一路上,秦少游和苏轼两人谈笑风生,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。

他们时而驻足欣赏美景,时而吟诗作对,享受着这难得的宁静与闲适。

赵康虽不擅长诗词歌赋,却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,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。

秦瀚和苏过两位年轻人则更加活跃。

然而,旅途并非一帆风顺。一行人很快便遇到了一些麻烦。

秦少游的仆人们因为被安排继续向北走,拉着行李,逐渐落在了后面。

赵康见状,心中一紧,知道这样下去很可能会出问题。

他急忙找到秦少游和苏轼,将情况告诉了他们。

秦少游听后,眉头紧锁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赵小友,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办?”

赵康思索片刻,回答道:“我认为我们应该派人回去接应那些仆人,确保他们的安全。”

苏轼点了点头,表示赞同:“赵壮士所言极是,我们不能让任何人掉队。这样吧,秦瀚和苏过年轻力壮,就由他们回去接应仆人吧。”

他们两人迅速转身,向着仆人们离去的方向追去。赵康则留下来,与秦少游和苏轼继续前行。

一路上,赵康时刻关注着后方的动静,生怕出现什么意外。

然而,令他感到惊讶的是,秦瀚和苏过很快就带着仆人们赶了上来。

仆人队伍的人数一多,自然就有人被分配到了前面担任开路的任务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18481_2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