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:未雨绸缪

期间本来还想到镇上买些粮食,毕竟他就带了几天食物,可加上个狗娃粮食很快就见底了。

可回头一想这吴家有这么多地,每年收租可要六成收入,家里就他一个人吃饭,就算卖了一部分也应该有剩余才对,可这院子一目了然,没有粮仓,那肯定在地窖里藏着。

吴浩就在家里拿着一根木棍,在地上到处敲敲打打,然后吴浩在厨房,里堆放木柴的地方找到了入口,藏得真是隐蔽,谁会想到木柴堆底下是地窖入口。

搬开木柴打开地窖的门,里面黑漆漆的,只能点上油灯下去看看,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。

地窖里空间很大,是向墙外延伸的,起码有一百平方,全是用麻袋装着,打开一看是大米,不过全是没有脱粒的稻谷,估计是方便保存。

上面的稻谷保存的很好,最底层的有的都发霉生芽了。

想着这些稻谷脱粒就有点头疼,最后只能把狗娃喊来,让狗娃去把他爷爷请来,说有事吩咐。

等狗娃的爷爷过来了,吴浩就对说明了情况,让全村里的人集合帮着分离稻谷。

每分离一百斤,就可以拿走里面的百分之五作为报酬,至于那些发霉的,让赵老头自己分配就行。

这可把赵老头高兴的嘴巴都咧到耳后根了,东家这是想着法子给咱村里送粮食呀!

赵老头排除掉去地里干活的,把全村能走路,带喘气的全叫来了,基本上都是全家上阵,等着分粮食带回家脱粒,至于发霉的粮食,吴浩直接给了四个字,拉走平分。

之后的日子里每天都有脱好粒的大米送来。

大气的吴老爷也不在为粮食发愁,每天都背着双手不是在田间转转,就去村里晃悠,见到村里有啥热闹也上去凑凑,就差提个鸟笼了。

只要他已出现村里的半大孩子都围着他转,村里的老人们也都愿意每天看到这样和蔼的东家。

吴浩见到自家的东厢房粮食都堆满了,实在没地方了,就让村里的族老开了个会,把村里的祠堂开个后院在里面建个粮仓,多余的粮食放在里面,以后收上来的田租也不用给他交上来,全都放到粮仓里,就当村里的储备粮,这样要是遇到荒年大家也不用远离家乡出去讨饭,或者向很多百姓出去逃荒。

这样的决定把村里的族老都愣住了,他们完全想不到世上怎么会有如此好的东家,在这个封建社会,那些世家地主谁不是怎么能捞钱怎么来,他们才不会管底层百姓过得怎么样,只要饿不死,你就要帮我种地,给我挣钱。

族老们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,吴浩一再承诺后一个个几十岁的老人都跪地给吴浩磕头,这可把他吓得不轻,这是要折他的寿呀!好说歹说才把这些老人扶起来,让这些族老召集村里的青壮,找最好的瓦匠师傅尽量吧粮仓建好,这是关乎咱们村的百年大计,关乎到以后娃娃是否饿肚子,以后咱们是一荣俱荣,这件事千万不可疏忽大意。

之后又商议了一些细节问题,然后吴浩就把这些老头打发走了。

这样的消息风一样地传遍整个村里,知道以后不用交租,这些租子还成为了村里的储备粮,村民们都感觉是在作梦一样,很多人晚上都没睡觉生怕睡一觉梦就散了。

直到第二天吴浩看见村民一个个无精打采的,跟没睡醒一样才了解到因为怕是假的一晚上没睡觉,想第二天过来问自己,却定一下事情的真实性,整的吴浩哭笑不得,也懒得再去解释,丢下一句:有事去找族老去。

直接回家去了,不想在看到这帮憨货。

那些族老也是会折腾人,见一个个不相信咱们说的话,晚上觉都不睡,呵呵那就干活吧。

人多力量大,半个月时间这帮人就在族老的安排下,建好了五个圆形大粮仓,每个都有三十平方大小,现在只等着风干存粮了。

还把吴浩请过来做封顶仪式,全村男女老幼都过来了,很是热闹,吴浩也很喜欢着种氛围,也把自己心里的一些想法实行下来,就召集几个族老开了个小会。

由吴大善人起头出资五两银,买两头大肥猪,整个全猪宴,给全村老幼改善一下伙食。

以后每月十五号可以整这么一回,不说每次都有肉吃,但可以在祠堂前整两口大锅,煮一些大米粥让村里的老幼吃顿饱饭还是可行的。

全村人知道这是吴浩给村里的福利,一个个喜气洋洋的,孩子也都高兴坏了,蹦跳着拍着小手喊着,有肉吃了有肉吃了,就算刚会牙牙学语的幼儿也挥舞着小手,嘴里说着肉肉。

有人还调侃道:牙都没长几颗就知道吃肉了。

引得周围村民一阵哄笑。

随着族老吩咐几个年轻人,拿钱赶着村里的老牛出去买猪,一些妇女则回自家去找桌子板凳,小孩子一个个也跟着自家大人回家拿碗筷,祠堂前哗啦就走了很多人,只余下一些老爷们和一些老头老太太,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嗑。

吴浩也是喜闻乐见这种热闹,他很喜欢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20909_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