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们会一起讨论一幅画的构图是否完美,色彩的运用是否和谐,意境的表达是否深远。
李建国会给她讲一些后世的绘画流派,比如印象派的光影变幻,野兽派的色彩奔放,立体派的几何构成等等,这些都让何家艺眼界大开,对绘画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他们会一起探讨一首乐曲的情感表达,旋律的起伏变化,节奏的快慢缓急。
李建国会给她介绍一些不同国家、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,比如古典音乐的严谨典雅,爵士音乐的即兴自由,摇滚音乐的激情澎湃等等,这些都让何家艺对音乐的世界充满了向往。
他们甚至会一起讨论一件普通生活用品的美学设计。
比如,一个陶碗的器型是否优美,一个竹篮的编织是否精致,一件衣服的款式是否时尚。
李建国会告诉她,艺术并非高高在上,它来源于生活,也应该服务于生活。
真正好的设计,是既实用又美观,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愉悦。
何家艺发现,李建国不仅懂得各种艺术门类的知识和技巧,更能将艺术的理念和审美,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他做的饭菜,不仅味道好,摆盘也讲究,赏心悦目。
他缝制的衣物,不仅合身保暖,款式也新颖大方,带着一种独特的美感。
他搭建的房屋,不仅坚固实用,布局也合理舒适,充满了生活的情趣。
就连他平时说话的语气,走路的姿态,都带着一种从容不迫、潇洒自如的艺术气息。
这种灵魂层面的共鸣与交流,让何家艺对李建国的情感,从最初单纯的少女爱慕和对才华的崇拜,逐渐升华为一种更加深沉、更加具有精神契合的爱恋。
她觉得,建国哥哥不仅是她生活中的依靠和偶像,更是她艺术道路上的知音、导师和灵魂伴侣。
她渴望能与他一起,在艺术的海洋里尽情畅游,共同探索美的真谛,共同创造属于他们的艺术作品。
她相信,只要有建国哥哥在身边,她的艺术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。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
转眼之间,何家最小的几个女儿,也渐渐长大了。
尤其是排行第四的何家欢,如今也已经出落成一个十一二岁的亭亭玉立的少女了。
她的个子长高了不少,身材也变得更加窈窕匀称。
原本还有些稚气的脸庞,也渐渐褪去了婴儿肥,露出了清秀娟丽的轮廓。
一双明亮而聪慧的大眼睛,总是闪烁着求知的光芒。
她进入了敏感而多思的青春期。
她对李建国的感情,也从儿时那种单纯的依赖和崇拜,悄然转变为一种更加复杂、更加朦胧、也更加令人心动的爱慕。
她不再像以前那样,整天黏在李建国身边,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。
她开始变得有些害羞,有些矜持。
她会因为李建国一句不经意的夸奖,比如“家欢今天的辫子梳得真好看”,或者“家欢这道题做得真棒”,而脸红心跳,半天说不出话来。
她会因为看到李建国与其他姐姐们(尤其是年长一些的家丽和家文)举止亲密,或者相谈甚欢,而生出一种莫名的、酸溜溜的醋意。
她会偷偷地撅起小嘴,或者故意不理睬李建国,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失落。
她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,将自己那些无法对人言说的少女心事,悄悄地写进一个上了锁的日记本里。
“今天,建国哥哥又给我讲了一个关于星星的故事。
他说,每一颗星星,都代表着一个美丽的愿望。
我希望,我的愿望也能实现。”
“今天,我看到建国哥哥在帮大姐搬柴火。
他的额头上渗着汗珠,阳光照在他身上,真好看。
我偷偷地看了他好久。”
“今天,二姐给建国哥哥送了一双她新做的布鞋。
建国哥哥夸二姐手巧。
我心里有点不舒服。
我也会做布鞋,而且我做的比二姐还好呢。
哼。”
这些充满了少女情怀的文字,记录着她对李建国那份日益增长的爱慕之心。
这份爱慕,如同初春时节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,虽然还很稚嫩,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,在她心田里悄然滋长,愈发明显。
她开始幻想着,自己长大以后,也能像姐姐们一样,得到建国哥哥如此温柔的呵护和特殊的关爱。
她也希望,自己能成为建国哥哥心中那个最重要、最特别的人。
李建国心思敏锐,又拥有初级的“敏锐洞察力”,自然也察觉到了何家欢情感上的这些微妙变化。
他看到这个曾经天真烂漫的小丫头,如今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少女心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