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献忠招抚

崇祯十年十月,总理熊文灿正式来到湖广上任,到了地方上,天天开会,具体实际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干,下属都是武将粗人,开会就为了人头立功。

总理熊大人天天就知道开会,慢慢的就有人怠慢熊大人,熊大人本来就没有什么本事,现在下属不听话,自己手里有没有兵,想打是自己做白日梦。

熊总理想想还是用自己的看见本事“招抚,”对于提出“十面张网”的杨嗣昌来说,本意是大家一起配合消灭起义军,剿灭和招抚是两个性质的政策。根本是水火不相容的两面。

可想而知用招抚的办法消灭起义军,应对朝廷“十面张网”的国策,明显着背道而驰。注定是要失败的。

总理熊大人可管不了这么多,现在只能解决眼前的事情,唯一的方式也就是招抚,当时在他的辖区有两支农明军势力比较大,一个是张献忠、罗汝才,一个是刘国能。

张献忠、罗汝才有十万人,刘国能也有五万人,这两个人互相不服,表面上一团和气,实际上互相看着不顺眼。

刘国能听说熊大人要招抚,立马就派人接洽,事情很顺利,两个人一拍就合。

刘国能是个聪明人,他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与朝廷抗衡,更明白与强大的起义军张献忠、罗汝才相比,自己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,随时可能被吞并。

因此,当听到熊文灿有意招抚的消息时,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。这是保全自己实力,甚至可能获得更高地位的唯一机会。

熊文灿对刘国能的投降表示欢迎,并给予了他一定的待遇和地位。刘国能也因此得以暂时避开与张献忠、罗汝才的争斗,保存了自己的力量。

然而,对于熊文灿来说,招抚刘国能只是他计划中的一部分,他真正的目标,是那些更强大、更难对付的起义军领袖。

刘国能和总理熊大人聊完就接受改编,五万人归左良玉指挥,接受改编这就是妥妥的投降,张献忠、罗汝才一听投降这个事还有抢生意的,刘国能投降,我不是成了众矢之的。

于是张献忠也接洽总理熊大人,要求投降,这时的熊大人可没有这么好说话,直接说一句“投降可以,接受不接受我们还要讨论。”

听到这里,张献忠、罗汝才急了,要不是走投无路,谁投降啊,他们原本就是草莽出身,习惯了刀光剑影的生活,投降对于他们来说,无疑是一种屈辱。

更何况,刘国能的投降已经让他们感到了威胁。张献忠更是性格刚烈,他绝不会轻易向朝廷低头。他思考着如何应对这个局面,既不想失去投降的机会,又不想被刘国能所压制。

而罗汝才则相对圆滑一些,他明白投降是保全实力的一种手段,但他也清楚,投降后的待遇和地位将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表现。于是,他开始暗中筹划,准备与熊文灿进行更深入的谈判,争取更好的条件。

同时,他们也开始密切关注朝廷的动向,以及熊文灿对刘国能投降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,以便为自己未来的行动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。

在张献忠、罗汝才一番思考下,咱们还是用老办法“送礼”,就只有一个要求,接受我们的投降,这样的财富攻势屡屡见效,熊总理也沦陷啦。

仔细想想捞钱之余,还有政绩,为什么不干呢?就这一个理由说服自己,现在拥有十万人的张献忠、罗汝才也投降啦,要求只有一个,驻地古城不变,不接受改编,手下的人还要跟着我。

他的这个要求很多人都认为张献忠是假投降,熊总理招抚成功的消息传到京城后,崇祯皇帝很是高兴,认为熊大人是旷世奇才,表示一定要重用,杨嗣昌也很高兴。毕竟熊大人是自己推荐的。

在高兴之余,杨嗣昌向崇祯皇帝提出一个建议,这个建议的内容是张献忠投降之后,带领自己的手下去收拾李自成。

崇祯皇帝还真是听了建议,估计是《水浒》看多啦,他以为张献忠就是又一个宋江,可以替朝廷去征剿其他起义军。

于是,崇祯皇帝下令,让张献忠领兵去攻打李自成。然而,崇祯皇帝却没有料到,这一决策却为未来的局势埋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
鞠思让作为白水县的同知,对此也是忧心忡忡,他深知张献忠此人并非易于驾驭之辈,此去攻打李自成,恐怕是凶多吉少。然而,君命难违。

总理熊大人收到朝廷的命令,觉得大明要有大格局,人家都投降啦,这么干有些缺德,熊大人想着照顾张献忠的面子。

谷城的张献忠可没有这样的觉悟,他的投降是一时的权宜,也是为了更好地造反。张献忠已经在谷城投降十个月,在这里他没有改编,依然独立成军,并且坚持每天练兵,没有丝毫的松懈。

他在等一个机会,一个造反的好机会,罗汝才当时不愿意投降,后来见大事不能挽回,在郧阳投降明朝,政策和张献忠一样,自治,不接受改编。

起义军一起反对解散军队,罗汝才其真实意思无非是希望借此休养生息,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75979_4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