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:舌战现场!山海经是......

《迷雾中的华夏》直播间后台,气氛紧张而热烈。

导播的声音在耳机里不断响起,汇报着实时在线人数:“峰值突破八百万!还在涨!”“弹幕服务器压力过大,已紧急扩容!”“广告商对‘姜老师’的讨论度非常满意!”

演播厅内,灯光明亮。现代科技感十足的布景中央,主持人是一位经验丰富、笑容亲和的中年女性,名叫方柔。她的左右手边,分别坐着几位重量级嘉宾。

一方是学院派的代表:头发花白、德高望重的古文字学家陈教授;戴着金丝眼镜、气质儒雅的历史系张副教授;还有一位面容严肃、不苟言笑的地质勘探专家李工。

另一方,则只有一个略显孤单的身影——姜凡,对外宣称的“特邀民间研究者,姜老师”。他坐在专家们的对面,神色平静,目光深邃,与周围的热烈气氛相比,显得有些格格不入,却又自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神秘气场。

直播正式开始。

方柔以她惯有的流畅语速和饱满热情进行了开场,简单介绍了本期节目的两大主题——神秘遗址的深入探讨,以及《山海经》的再解读。

首先进行的,是关于《山海经》的讨论。

“……《山海经》作为我国一部记载古代地理、神话、巫术的志怪古籍,历来充满了争议和神秘色彩。”方柔将目光投向陈教授,“陈老,您作为古文字和神话学领域的泰斗,能否先为我们观众朋友们,从传统角度解读一下,《山海经》它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?”

陈教授清了清嗓子,露出权威的笑容,开始侃侃而谈:“《山海经》嘛,博大精深!它既包含了古人对山川地理的朴素认知,也寄托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。比如里面记载的奇珍异兽,很多可以看作是远古部落的图腾崇拜,或者是对一些罕见生物的夸张描述……”

张副教授接过话头,补充道:“没错,从民俗学角度看,《山海经》也记录了大量上古祭祀、巫术活动的信息,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、原始信仰,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……”

两位专家引经据典,妙语连珠,将主流学界的观点娓娓道来。直播间的弹幕也滚动着:

“陈老说得好!长知识了!”

“果然还得是专家,解读得透彻!”

“《山海经》就是古人的脑洞大开嘛,图一乐呵。”

“前排出售瓜子饮料,坐等专家吊打那个民间大神(狗头)”

一片和谐的学术氛围中,主持人方柔终于将目光转向了姜凡,这也是无数观众期待的环节。

“姜老师,我们知道您对古史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。刚才听了几位专家的解读,您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?”方柔笑着问道,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。

姜凡微微颔首,目光平静地扫过几位专家,然后缓缓开口,声音不大,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的耳中:

“几位老师的解读非常精彩,让我受益匪浅。”

他先是礼貌地恭维了一句,让几位专家脸上露出微笑。然而,下一秒,他话锋陡然一转!

“但是,”姜凡的语气变得锐利起来,“我有几个小小的疑问,一直百思不得其解,想向几位老师请教。”

“哦?请讲。”陈教授捋了捋胡须,显得很大度。

姜凡身体微微前倾,目光如炬:“《山海经·大荒东经》记载:‘有神,人面、犬耳、兽身,珥两青蛇,名曰奢比尸’。请问陈老,‘珥两青蛇’,将两条活生生的青蛇当作耳环,这符合您所说的‘朴素认知’或‘图腾崇拜’的逻辑吗?还是说,这更像是一种……生物改造或特殊装备的描述?”

陈教授脸上的笑容一僵。

姜凡不等他回答,又转向张副教授:“《海内北经》记载:‘蛇巫之山,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。’这个‘柸’,主流解释为一种武器或法器。但为何要‘操’着它‘东向立’?这是否更像是在操作某种……需要特定方向和姿态才能启动的设备?”

张副教授推了推眼镜,眉头微蹙。

姜凡语速加快,如同连珠炮般发问:“还有,《中山经》记载的‘视肉’,‘食之尽,寻复更生如故’,吃完了还能自己长回来,这符合生物学常识吗?更像是某种……具备超速再生能力的特殊生物组织,甚至是某种能量聚合体?”

一连串刁钻的问题,直接打在了几位专家知识体系的薄弱点或模糊地带上!这些记载,在传统解读中往往被含糊带过,或者强行解释为“古人想象力丰富”,但被姜凡这样单独拎出来,用一种近乎“现代科学”的视角去审视,立刻显得无比怪异和扎眼!

现场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凝滞。专家们或沉吟,或皱眉,一时间竟难以给出完美的解答。直播间的弹幕也炸了:

“卧槽!这问题问得刁钻啊!”

“对啊!珥两青蛇……我以前看书就觉得奇怪!”

“视肉那个,细思极恐!古人真敢想啊
手机支付宝搜索XeavdO831HA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,赶快参与吧!
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79194_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