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醴泉有源(三)

夏家这脉既已如此优秀,而夏完淳的亲友也同样出类拔萃,这也是他从小所受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。夏完淳的亲眷中,除了上面提到的嘉定侯家外,还有嫡母盛氏的侄女盛蕴贞。和夏淑吉一样,她也是侯家的儿媳,只是她的命运比青年守寡的夏淑吉还要苦。她的未婚夫是淑吉丈夫侯文中的堂弟侯智含,也是有名的才子。但在抗清斗争中,智含在灵隐逃难时死去,她便成了还未成亲的未亡人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封建时代,这个弱女子只得和夏淑吉一样削发为尼,做了淑吉的徒弟。她的诗写得非常真挚动情,如《寄兄》:"一自双亲杳,乡园不忍旋。七年三见面,稚子渐齐肩。梦断燕山月,春归海树烟。书来能念我,三复1、2篇。"而她最为人称道的还是那首《赠圣幢诗》,其中"心能同水月,骨自带烟霞。"被人们传为难得的清灵佳句。由于她和夏完淳是表亲,又是夏完淳姐姐夏淑吉的妯娌和徒弟,因此和夏完淳也互相影响,成为知己。

夏完淳很小便由父母作主订了亲,他的岳父钱3钱彦林是嘉善一带极有名望的才子,而且性格豪爽,被称作钱长公。这位岳父可谓为夏完淳的师表,明亡时他积极参加抗清,组织义军,后来因掩护过夏完淳的老师,上文提到的抗清义士陈子龙而被捕,和女婿夏完淳同一天为国捐躯。浩然正气,可歌可泣!他死后,妻子徐氏不愿独活,也投水自尽了。

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有才名的人,和夏完淳也非常要好。长子钱熙风姿玉立,才气纵横,也是夏完淳最敬重的同辈人之一,只可惜有才无命,在夏完淳十六岁时便因参加抗清活动,积劳成疾去世,夏完淳伤心不已,曾写下"千古文章未尽才"的悼语,谁知一年后这诗竟也成了他自己的悼语!钱熙的弟弟钱默似乎比哥哥更有文采,他八岁时就能写诗,十五岁当了进士,和夏完淳也有唱和,在当时和夏完淳同有神童之誉,并为夏完淳写过一篇《神童赋》,神童为神童写赋,在当时被传为佳话。明末家破人亡后,钱默流浪各地,不知所终。

另外,岳父的堂兄钱4也是夏完淳的抗清同志,和他们翁婿二人在同一天壮烈殉国。亲戚们的才情与气节为夏完淳的成长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优良环境,使他在耳濡目染中思索、学习,得到了做人的力量和做文的启示。这是夏完淳的幸运,也是他最后成才的一块重要基石。

有了良好的家风、卓越的亲朋,夏完淳的幸运还在于他有一批良师。早在他出生时,在宾朋往来,觥筹交错的庆贺声中,夏允彝的心中就染上了一层淡淡的忧虑。花厅里清客云集,欢声笑语,花厅外却是乌云压城,山雨欲来。中年得子的狂喜并不能冲散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,以及对自身出路的思索。还有,就是对教育儿子的筹划。随着夏完淳年龄的渐渐长大及国势的日趋衰微,夏允彝心中的紧迫感也愈加强烈。他预见到将来会有很艰苦的振兴大业等待着夏完淳他们,也许他们要提早担负起父辈身上的责任。而夏完淳,又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,对这样一块璞玉,需要最好的工匠来加以雕琢,绝不能只局限于自家门庭的教育,只有纳百川之源,才能成为江河。在这些当时最杰出的良师中,对夏完淳影响最大的,自然当推陈子龙。

陈子龙,字卧子,也是松江华亭人,他比夏允彝小十二岁,但夏允彝非常器重他的才华,常常不遗余力地帮助他,与他结为了忘年之交。二人志同道合,同为几社的组织者与创始人,人称"陈、夏"。陈子龙不但有丰富的学识,而且志向高远、善于运筹帷幄,是难得的济世之才。

在文学上,陈子龙和夏允彝一样主张继承明代前后七子传统,诗宗法汉魏六朝盛唐之音,以求振兴国运。他的才气在当地及江南各省都很有名,尤其以不读死书,重视时务而闻名于世,这在迂朽的明末是很难得的。他对宦官的痛恨,对人民的同情都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,夏完淳的文学成就亦受了他很大的影响。他和夏完淳的关系即使在现在也是非常理想完美的,二人既是师生,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,后来又成为共同战斗的战友。他对夏完淳的影响,并不小于夏允彝。

夏完淳的老师除了陈子龙外,还有太仓人张溥,他是复社的创始人之一,代表作《五人墓碑记》向为人们所传诵,并被选入了高中课本里。张溥也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,对夏完淳非常喜爱,常常耐心地给他解释书中的疑难问题,只是英年早逝,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,那时夏完淳还不到十二岁。

夏完淳的老师中还有抗清义士史可法、黄道周以及后来夏完淳为之做参谋的吴志葵等。他们的气节文章给夏完淳带来的是另一方面的更加严谨、更加壮烈的教育。另外值得一提的,是五个"平生风谊兼师友"的特殊人物,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姐丈侯文中、内兄(大舅子)钱熙外,还有一个后来死得极其悲壮的人陆鲲庭。清兵入浙江后,这个崇祯时的进士唯恐被拉出来做官受辱,决心一死。无奈家人对他看管很严。一天,他趁妻子偶然离开时插上房门上吊自杀。家人发觉后破墙而入救活了他。他却痛苦万分,质问家人:"奈何苦我!"最终还是自杀身死。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知识
手机支付宝搜索XeavdO831HA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,赶快参与吧!
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20600_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