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夜哭灯笼

时值明嘉靖三十四年,深秋。

郭北县,下河村。

寒露已过,霜降未至,空气里却早早弥漫开一股子刺骨的阴冷。这种冷,并非寻常的秋凉,而是带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湿腻,仿佛能钻进人的骨头缝里。

周宁,郭北县衙里的一名老捕快,此刻正站在一户农家院外,眉头紧锁。院子里,一盏孤零零的白纸灯笼被晚风吹得微微摇晃,昏黄的烛光在灯笼壁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,像一张张扭曲的鬼脸。

“周捕头,您看这……”身旁年轻的衙役李三儿哆哆嗦嗦地开口,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恐惧。

周宁没有立刻回答,他的目光落在院子中央。那里,一具男尸僵直地躺在冰冷的泥地上,双目圆睁,瞳孔放大到了极致,仿佛在死前看到了什么极端恐怖的景象。死者是村里的屠户王二,一个膀大腰圆的壮汉,此刻却像泄了气的皮囊,脸上凝固着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惊骇。

更诡异的是,王二的死状。他身上没有任何明显的伤痕,没有血迹,甚至连挣扎的痕迹都微乎其微。他的双手紧紧地捂着自己的耳朵,指甲深深嵌入皮肉,渗出暗红的血丝。而他的嘴巴,则张得大大的,仿佛要将整个夜空吞噬进去。

“什么时候发现的?”周宁的声音有些沙哑,常年与三教九流、凶杀恶案打交道,他自认胆子不小,可见到王二这副模样,心里也忍不住发毛。

“回捕头,是……是王二家的婆娘。她说,昨夜三更天,她起夜,就听见院子里有……有古怪的动静。”李三儿咽了口唾沫,继续道:“她说,像是有很多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,还……还有人提着灯笼,嘴里哼着听不懂的小调,咿咿呀呀的,像是哭,又像是笑。”

周宁的眉头皱得更深了。他绕着尸体走了一圈,仔细勘察。地面是寻常的泥土,除了王二自己的脚印和一些凌乱的草屑,并无其他可疑之处。那盏白纸灯笼,是村里常见的样式,只是上面用墨笔歪歪扭扭地画着一些不成形的人影,透着一股邪气。

“王二家的呢?”

“在……在里屋,吓得不轻,话都说不利索了。”

周宁深吸一口气,这股阴冷的空气让他肺腑都感到一阵不适。他推开虚掩的堂屋门,一股浓重的霉味混合着某种难以名状的腥臭扑面而来。屋里光线昏暗,王二的婆娘蜷缩在墙角,浑身筛糠似的抖着,嘴里不断念叨着:“鬼……有鬼……灯笼……好多灯笼……”

“大嫂,你别怕,我是县衙的周捕头。”周宁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温和,“你把昨晚看到听到的,仔细跟我说说。”

王二媳妇抬起头,露出一张涕泪交加、惊恐万分的脸。她语无伦次地描述着,声音尖利而破碎:“灯笼……好多白灯笼……就在院子里飘……还有影子……影子在墙上晃……呜呜……他们不走……他们盯着我看……还有哭声……像小孩子哭……又像老太婆在磨牙……”

周宁听得心头一沉。这描述,不像是人为的恶作剧。他办案多年,见过装神弄鬼的,也见过因恐惧而胡言乱语的,但王二媳妇此刻的恐惧,真实得让他感到脊背发凉。

他走出堂屋,再次看向院中的灯笼。那灯笼似乎比刚才更亮了一些,上面的墨迹人影也仿佛更加清晰,甚至……像是在微微蠕动。

“周捕头,这……这案子邪乎啊。”李三儿凑近,压低声音道,“村里老人说,这下河村以前出过怪事,也是跟灯笼有关……”

“哦?说来听听。”周宁不动声色。

“说是……几十年前,村里也曾有过这种白纸灯笼夜里自己亮起来,然后就有人离奇死去的怪事。死的人,都跟王二爷一个模样,捂着耳朵,张着嘴,像是被活活吓死的。”李三儿的声音越说越小,“后来,还是请了游方的道士做了法事,才消停了一阵子。没想到……又来了……”

周宁没有全信这些神鬼之说,但王二的死状,配上这些传闻,确实让人不得不往那方面想。他让人将王二的尸体抬回县衙,准备让仵作验尸。自己则留下来,打算在村里再盘问盘问。

夜色渐深,下河村陷入一片死寂。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,连狗吠声都听不见一声。周宁提着一盏普通的油灯,走在村里唯一的一条青石板路上。秋风卷起落叶,发出沙沙的声响,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。

他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,这里是村里人白天聚集闲聊的地方。此刻,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在夜风中摇曳,像一只只伸向天空的鬼爪。

突然,一阵若有若无的咿呀声传入周宁的耳朵。

那声音很轻,很远,像是从四面八方传来,又像是直接在脑海中响起。曲调怪异,不成章法,时而高亢,时而低沉,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悲切和怨毒。

周宁猛地停下脚步,握紧了腰间的佩刀。

“谁?”他厉声喝道。

回应他的,只有夜风吹过树梢的呜咽。

但那咿呀声并没有消失,反而越来越近
手机支付宝搜索XeavdO831HA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,赶快参与吧!
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86136_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