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明远案的余波尚未平息,镜城的数据流里又泛起了不寻常的涟漪。国家信息安全中心监测到,有境外IP正尝试批量访问陈小雨当年建立的“灰色数据库”备份,攻击手法隐蔽得近乎诡异——不是暴力破解,而是像水滴石穿般,用细微的数据包反复撞击防火墙的同一节点。
“是‘蚕食者’。”沈砚盯着屏幕上跳动的防御日志,眉头紧锁,“国际黑客榜上排第三的组织,专门为跨国犯罪集团服务,最擅长用时间换空间,几年前欧洲能源系统的泄密案就是他们干的。”
陈小雨调出对方的攻击轨迹图,红色的线条在世界地图上蜿蜒,最终都指向镜城:“他们的目标很明确,是数据库里涉及海外资金流向的部分——赵衡当年转移资产的渠道,很可能和他们有关联。”
林舟刚从市检察院回来,手里的卷宗还带着油墨味:“检察院那边核实了,赵衡案的残余资金通过十七家空壳公司洗白,其中三家的实际控制人,现在是国际刑警通缉的要犯。‘蚕食者’要的,就是这些资金链的证据链。”
说话间,防御系统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。屏幕上的防火墙图标裂开一道缝,“蚕食者”竟绕过了底层防御,直接侵入了数据库的缓存区。陈小雨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,代码如瀑布般倾泻:“他们用了‘镜像伪装’,把攻击包伪装成我们内部的维护指令!”
“关闭缓存同步,启动‘幽灵锁’。”沈砚的声音异常冷静,“小雨,还记得我教你的‘数据迷宫’算法吗?把资金流向数据拆成碎片,随机分布到民用服务器集群里——让他们在全城的智能冰箱和空调里找答案。”
林舟看着屏幕上瞬间散开的数据流,像一群被惊动的鱼游向深海。这是沈砚改良过的新方法,利用城市物联网的分布式存储,把关键数据藏进千家万户的电子设备里,除非毁掉整个城市的网络,否则根本无法完整窃取。
三个小时后,攻击彻底停止。技术科追踪到“蚕食者”的临时据点在东南亚某国,立刻联动当地警方突袭,却只抓到几个负责操作的外围人员。为首的黑客在硬盘格式化前,留下了一行挑衅的代码:“游戏才刚刚开始。”
“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的。”林舟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“这些跨国犯罪集团,就像数据世界的幽灵船,哪里有漏洞就往哪里钻。”
沈砚却笑了笑,指着屏幕上重新聚合的数据:“但他们忘了,数据是有记忆的。赵衡当年埋下的每一笔钱,都在数据流里留下了影子,就像脚印踩在雪地上,就算被新雪盖住,太阳出来总会显形。”
***一周后,陈小雨在分析旧数据时,发现了个奇怪的规律:赵衡转移的资金,每年都会在固定时间向一个瑞士银行账户汇入小额资金。“不像洗钱,更像在‘喂养’什么。”她把账户信息标红,推到沈砚面前。
沈砚放大账户的交易记录,瞳孔突然收缩:“这个账户的创建时间,正好是周明远被开除的第二个月。”
林舟立刻联系国际刑警,调查结果令人震惊:周明远当年并非泄露国家机密,而是发现了赵衡与境外势力的资金往来,想偷偷收集证据,却被反咬一口。那笔小额资金,是他用自己的方式,给后续追查者留下的“路标”。
“原来师父一直在用他的方式守护真相。”沈砚的指尖轻轻点在屏幕上的交易记录,像是在触摸一段被尘封的往事,“他当年留的错误代码,根本不是后门,是给我留的钥匙。”
陈小雨突然想起什么,调出周明远被捕时的电脑备份,在一个加密文件夹里找到了份未完成的算法——核心逻辑竟与沈砚现在用的“数据迷宫”高度相似,只是参数设置更偏向防御。
“你看,代码真的会传承。”陈小雨的声音有些哽咽,“他把没做完的事,不知不觉间交给了你。”
***那天晚上,镜城下起了雨。林舟站在数据中心的天台上,看着雨水顺着玻璃幕墙流淌,像屏幕上滚动的代码。沈砚和陈小雨还在楼下加班,灯光透过窗户,在雨幕里投下两个专注的身影。
手机震动,是国际刑警发来的消息:根据他们提供的资金链证据,终于锁定了“蚕食者”的核心成员,正在实施抓捕。
林舟抬头望向夜空,雨丝里仿佛能看见无数数据在流动。从赵衡案开始,这场关于真相的追逐,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——周明远埋下线索,沈砚接过火把,陈小雨点亮更多光,而他自己,不过是这场接力里,那个守护跑道的人。
雨停时,东方泛起微光。林舟下楼时,听见沈砚正在教陈小雨调试新的防御程序,语气里带着难得的轻松:“记住,最好的防火墙不是铜墙铁壁,是让每个数据都知道自己该去的地方——就像水流向海,光奔向亮处。”
陈小雨的笑声从门缝里飘出来,混着键盘的敲击声,在寂静的走廊里格外清晰。林舟知道,只要这声音不停,镜城的数据流里,就永远有守护正义的力量在生长。
读书三件事:阅读,收藏,加打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