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章:散花楼的人皮灯

风卷黄沙的边塞余韵尚未散尽,吴道子已回到长安。他将炭笔收进布囊,换上一袭新浆洗过的麻袍,腰间系着宁王府送来的红绳,绳头缀着一枚银铃,步履轻响,随风而动。

这日是宁王李宪的生辰,王府设宴,宾客盈门。吴道子被请至正厅,奉为上宾。席间丝竹盈耳,酒香四溢,众人谈笑风生,却无人注意厅侧屏风后,一幅未展的画卷静静倚着朱漆柱子,画轴上缠着红绸,似要掩住什么。

酒过三巡,宁王亲自起身,命人将画卷抬至厅中。红绸揭开,众人目光齐聚——那是一幅《散花仙女图》,九位仙女散落于云雾之间,手持莲枝、玉瓶、金铃,衣袂飘飘,神态各异。画工精妙,连衣带上的绣纹都纤毫毕现。

可就在这时,有人惊呼出声:“看!那仙女……她哭了!”

众人一愣,再定睛望去,果然见居中那位仙女的眼角,竟缓缓渗出一滴水珠,顺着脸颊滑落,在画纸上晕开一小片湿润的痕迹。厅中顿时一片哗然,有人起身后退,有人低声祷告,更有几位夫人掩面惊惶。

吴道子不动声色,缓步上前,手指轻轻抚过画布。他并未惊慌,只是眉头微蹙。那滴“泪”并非水,而是——血。

他当众将画卷翻转,背面赫然现出一行血书,字迹歪斜,却依稀可辨:“选秀之祸,血染深宫,二十余载,魂不得归。”

众人倒吸一口凉气,纷纷后退,仿佛那画卷中藏着什么不祥之物。宁王亦面色凝重,目光落在吴道子身上,似有询问之意。

吴道子沉声道:“此画非我所绘,画布背面也非我所书。但此血书所言,必有其事。”

宁王沉吟片刻,命人将画卷暂封,遣散宾客。吴道子却被留下,独坐东厢。

夜色渐深,烛火摇曳。吴道子独自翻阅王府藏书,查阅选秀旧档。他虽未亲历其事,却从旧卷中拼凑出一二:二十年前,选秀之年,宫中曾有数十名秀女莫名失踪,无一人得见天颜。传言她们被秘密送往一处名为“散花楼”的宫外别院,自此再无音讯。

而那“散花楼”,正是当年吏部侍郎崔湜的私邸。

吴道子心头一沉。崔湜如今虽已年迈,却仍身居高位,门生遍布朝野。若要查清此事,恐怕阻力重重。

翌日清晨,长安城中已有传言四起,说那《散花仙女图》乃道子所绘,画中仙女垂泪,是为冤魂所化。更有百姓言之凿凿,称昨夜有人见崔湜书房中浮现一团火光,形如人影,盘旋不去,似在焚烧什么。

吴道子听闻此事,并未多言。他只是取出一卷素绢,开始描绘新的画作。

他画的是散花楼的旧貌。楼高三层,雕梁画栋,楼前有九盏宫灯,灯罩上皆绣着飞天散花的图案。他记得那夜翻阅旧档时,曾见过一幅散花楼的残图,图中九盏灯下,各有一具女子身影,低首垂眉,仿佛在灯中沉眠。

他一笔一笔地画着,笔尖划过纸面,仿佛能听见那灯罩下女子的叹息。

画至第三盏灯时,他忽然停笔,凝视画中灯罩。那灯罩上,隐隐透出一层暗红,像是被血染过。他心中一动,取出炭笔,在灯罩边缘轻轻勾勒。果然,炭粉落下,显出几道细小的刻痕——那是人名,模糊不清,却依稀可辨:“柳、沈、杜……”

三个女子的名字。

吴道子放下笔,长出一口气。他知道,自己已经触到了真相的边缘。

傍晚时分,他前往散花楼旧址。楼已毁,只剩断壁残垣,野草丛生。他在废墟中徘徊,直到暮色四合,忽见一盏残灯倒伏于瓦砾间,灯罩已碎,露出灯芯处一团焦黑之物。

他蹲下身,用炭笔小心挑开焦黑,竟从中取出一片布帛残片。布帛上,赫然印着一枚宫印——“选秀司印”。

吴道子的手指微微颤抖。

夜风掠过残楼,吹起他麻袍的衣角,银铃轻响,如同幽冥中传来的一声叹息。

他将布帛收入怀中,转身离去。身后,残灯在风中微微晃动,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,正轻轻拂过那灯罩,将尘封多年的冤屈,一点一点地揭开。

长安城的夜,沉静如水。吴道子的身影穿过长街,走向宁王府的方向。他知道,明日,他将带着这残布与画中灯影,直面崔湜。

而今晚,他只是站在王府门前,仰头望向那高悬的宫灯。灯火摇曳,映出他清瘦的身影,也映出他眼中那一抹沉痛与坚定。

银铃轻响,一声,又一声。

他抬手,将画卷紧紧抱在怀中。

读书三件事:阅读,收藏,加打赏!


手机支付宝搜索XeavdO831HA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,赶快参与吧!

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

来源9:http://b.faloo.com/1489948_3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