屏幕恢复的瞬间,我手指已经按在终端重启键上。测序仪的指示灯还在闪红,警报框卡在“校准失败”的状态,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咬住。
我调出运行日志,时间线拉到故障前六十秒。最后一次正常读取是在七点四十三分,接着系统自动执行了一次“例行自检”——可我们从不在这个时间段安排维护。更奇怪的是,这次自检没有触发任何操作记录,也没有经过双人授权流程。
“周锐。”我开口,“刚才有没有人动过主控权限?”
他头都没抬:“没申请,也没弹窗提示。但我这边监控显示,七点四十二分有半秒的权限波动,像是有人用临时令牌刷了一下。”
我盯着那条日志条目。伪装得很干净,但不是系统原生代码。我把这段记录拖进模拟实验模块,启动虚拟还原。
画面刚跑完三秒,问题出现了。设备传感器反馈的时间戳,在某一帧突然跳变——提前了0.7秒。虽然只是一瞬,但足够让系统判定数据不同步,从而激活保护机制强制停机。
这不是硬件故障,是人为制造的逻辑错位。
“赵雯,查一下所有带时间同步功能的接口。”我说,“特别是昨天更新的那个驱动包。”
她快速敲击键盘,几秒后皱眉:“那个包……签名是合法的,来源也是内部服务器,但版本号比正式发布版高两位。它不该出现在这里。”
“把它隔离出来。”我切断虚拟环境连接,转而打开设备底层协议设置。既然对方能篡改时间信号,那就说明掌握了部分通信路径的控制权。我逐项关闭非必要端口,同时启用系统预留的独立信道,将测序仪重新接入备用网络。
重启进度条走到一半时,林悦的声音从医疗区传来:“张明远脑波又有波动,幅度比早上那次大。”
我看向监测屏。他的α波出现短暂尖峰,持续不到一秒,紧接着细胞代谢速率上升了12%,然后迅速回落。这种周期性反应,和之前几次几乎一致。
“间隔还是十七分钟?”我问。
“第四个周期,误差不超过五秒。”她盯着曲线,“不像应激反应,也不像药物副作用。更像是……某种外部节奏在影响他。”
我没答话。十七分钟,正好是索伦指令发出的间隔周期。
我回到日志界面,把刚才截取的非法自检程序和S-01文件做交叉比对。两者都使用了相同的隐蔽传输通道,而且调用方式高度相似——都不是直接写入,而是通过伪装成正常服务的中间层进行碎片化渗透。
这不再是试探了。
“周锐,断掉所有外联物理接口。”我说,“从现在起,所有数据流转走离线中转。”
他愣了一下:“包括备份链路?”
“全部。”
他没再问,起身走向设备间。几分钟后,主控台右上角的联网标志一个个熄灭。整个实验室转入封闭运行模式。
我趁机启动数据库深度扫描,目标是三天前的原始基因序列数据。那些是我们最早一批志愿者的基础模型,一旦丢失会影响后续所有对照分析。
结果让我心头一沉:主存储区里,三个关键数据包确实不见了。更糟的是,安全日志里没有任何删除或访问记录。
我插入离线备份盘,打开对应目录。文件还在,但校验值不对。表面上看是完整的,可内部结构被人动过手脚——部分加密段被替换成无意义的填充码,就像一本看似完整、实则被抽换页的书。
“有人在不动声色地污染我们的底牌。”我低声说。
赵雯凑过来看了一眼:“这种替换方式……需要精确知道我们的存储结构和加密规则。除非他早就看过系统设计文档。”
我不说话,而是打开了S-01文件的逆向分析界面。那段潜伏代码的结构太讲究了,每一个跳转都恰好避开常规检测点,甚至利用了系统自身的优化逻辑作为掩护。它不像是为了破坏,而是为了长期潜伏、持续获取信息。
我把它导入神秘系统的跨文明技术库,启动匹配程序。
进度条走到68%时,提示音响起。结果显示,该代码的架构风格与“非地球源通信模拟”样本库中的某类监控协议存在高度相似性——编码逻辑、异常处理机制、甚至是错误重试策略,都呈现出一种非人类工程学特有的严密性。
匹配度:82%。
和上次捕捉到的太空信号属于同一技术体系。
我关掉报告,在加密笔记里写下一行字:“干扰来自具备高阶网络渗透能力的外部智能体,目标明确指向研究进度延迟。其技术路径与三个月前量子实验残波关联,初步判断为同一源头。”
然后我调出上次追踪到的信号回弹坐标——那片近地轨道的残骸群。我把最近四次异常访问的时间点标记上去,叠加信号传播延迟计算。
结果出来了。每一次入侵尝试,都在指令发送后的第41秒
手机支付宝搜索wNR1x8Y317Q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,赶快参与吧!
淘宝1111超级红包,复制淘口令¥ HU108 xqTHf0mcK2N¥ https://m.tb.cn/h.SSdhzY5,打开手机淘宝即可领取。
若淘口令失效,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
京东1111超级红包,复制京口令¥C4tPSALwx2Yfbp5V¥,打开手机京东即可领取。
若京口令失效,请点击此处链接领取
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,请退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