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仪殿内,烛火通明。
李世民负手立于巨幅《大唐疆域图》前,目光深沉。
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长孙无忌等重臣分坐两侧,李琰侍立殿中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“李明之,”李世民缓缓转身,“杜相说你有强国之策,关乎天工开物。细细道来。”
李琰深吸一口气,从袖中取出精心准备的奏疏:“陛下,臣以为强国之基,在于三工:曰军工,曰农工,曰百工。三工兴盛,则国富兵强。”
长孙无忌挑眉:“少年口气不小。如何兴盛?”
“请容臣演示。”李琰取出一只木匣,“此乃臣改进的弩机。”
匣中是一架精致的弩,与现用弩机大不相同。
李世民来了兴趣:“试与朕看。”
殿前侍卫抬来箭靶。李琰上弦发射,破空之声尖锐异常,箭矢竟穿透三重皮甲!
“好弩!”程咬金忍不住喝彩,“比现用弩射程远了何止三成!”
李琰解释道:“臣改进了望山、牙发和悬刀,上弦省力三成,射程增五成。若全军换装,可大幅提升战力。”
李世民目光炯炯:“造价几何?”
“与旧弩相当,但使用寿命倍增。”
“好!”
李世民抚掌,“军工之事,准卿所奏。”
李琰又取出一卷图纸:“此乃新式炼钢法。当前军械多用熟铁,质软易损。臣之法可得精钢,坚利无比。”
他展开图纸,详细解说灌钢之法:以生铁和熟铁合炼,生铁熔液灌入熟铁,反复锻打,得钢坚韧。
又建议改进鼓风设备,提高炉温。
工部尚书段纶质疑:“此法虽妙,然费工费时,恐难量产。”
“正为此故,臣请建新式工坊。”李琰呈上第二套方案,“设计水排鼓风,流水为力,省人力而增效率。一坊日产精钢,可造刀剑百柄。”
李世民眼中放光:“若得此等利器,何愁突厥不破!”
房玄龄却道:“军固重要,然民以食为天。农工之事,参军可有良策?”
李琰早有准备,取出曲辕犁模型:“此犁省力过半,深耕增产。更有筒车、水碾等物,可借水力灌溉加工。”
他特别推荐一种新式水车:“臣观江南水田,灌溉仍靠人力。若造此翻车,流水自转,日夜不息,一车可灌田百亩。”
户部尚书戴胄激动道:“若得推广,天下粮产可增三成!”
“不止于此。”李琰又献上纺织机改良。
“当前织机效率低下。臣设计新式机杼,效率倍增。若在江南推广,丝绸产量可翻番,岁入不下百万贯。”
杜如晦抚须微笑:“明之真乃聚宝盆也!”
长孙无忌却泼冷水:“诸般革新,皆需钱粮。如今国库空虚,如何施行?”
李琰成竹在胸:“臣有三策:
一曰专项税银,取之于民用之于民;
二曰招商入股,许以利分成;
三曰以点带面,先在长安、洛阳试点,见效后推广。”
他特别建议:“可设将作监下属实验工坊,专司革新。成功后再移交民间,朝廷抽成。如此循环,财源不绝。”
李世民听得入神,忽然问:“卿这些奇思妙想,从何而来?”
李琰早有准备:“臣少时偶得异人传授《天工开物秘要》,又经多年揣摩实践,方有所得。”
其实这些知识来自后世《天工开物》和现代科技史,但此时只能托辞古籍。
李世民不再追问,转而道:“朕欲设将作监丞,专司器械革新。卿可愿任之?”
李琰深深一揖:“臣必竭尽全力!”
“且慢。”
长孙无忌忽然道,“参军所言虽妙,然皆未经验证。臣请先试制样品,验看实效。”
李世民颔首:“准奏。明之可需几日?”“三日足矣。”李琰自信道。
接下来的三日,李琰吃住在将作监。
他亲自指导工匠改进弩机,试验炼钢,制作新农具。
阎立本全力配合,调集最好匠人听用。
第三日午时,两仪殿前广场人头攒动。文武百官齐聚,要看这个年轻人如何兑现承诺。
李琰先演示新弩。
百步外悬挂铁甲,一箭洞穿!
又取新炼钢刀与旧刀对砍,旧刀应声而断,新刀仅留白痕。
众臣哗然。
程咬金亲自试弩,连发十箭,箭箭中的,不禁大喝:“好弩!真乃神兵!”
农具演示更令人惊叹。
曲辕犁轻便省力,女子亦可操作。
筒车自动提水,日夜不息。
新织机效率惊人,一日织帛三丈。
李世民抚掌大笑:“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