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理了李敬玄,高宗也无力继续朝会。散朝之后,魏华来到英国公府找徐盈风议事。
“徐公,还真如你所说,所有罪责都有李敬玄一人承担,我非但没有收到责备,反而进了一级,真是让我有些受宠若惊啊。”魏华坐在盈风对面说道。
“早和魏兄说过让你放宽心,今日终于一颗石头落地了把。”盈风微笑的扇着扇子说道。
“可吐蕃之变如何破解,现在朝中无人可用,那新颁布的猛士诏会有人响应吗。”魏华担心的说道。
盈风把扇子放下,站起身说道:“魏兄此言差矣,你从小锦衣玉食,一路官运亨通,那里知晓平常人之苦,有这等机会,他们自然不会放过,这几乎就是一步登天之机遇啊。然纵使如此,亦只能解一时之忧,而无法解根本之难题。”
“为何?我等能做什么呢?”魏华也站起身问道。
“魏兄,做好本职工作即可,不必多虑,你无带兵只能,难道想亲自带兵往西域退敌吗?”盈风问道。
“徐公休要吓我!我哪有那才能!”魏华吓得大吃一惊。
“呵呵呵,只是逗笑而已,静等即可,现在还不到你我出头之时!”盈风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。
月后,霍秀青来报,探子又发回一封报告,盈风展开观瞧。主要写的是刘审礼的儿子为了营救父亲,自愿要去吐蕃救他的父亲。可还没等他到达吐蕃,他的父亲已经因病去世了,他的儿子为了他的父亲放声痛哭,让吐蕃的人也为他的孝道所感动,把他父亲的尸首还给了他,他的儿子光着脚,把他父亲的尸体背了回来。
当初李敬玄的副将,黑齿常之解围有功,被封为左武卫将军,河源军副使。
数日后,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,此人整备军马和吐蕃议和,凭口舌之功,言讲战争之利弊,进军则两败俱伤,和则各自安好。吐蕃以为是,故退军青海湖西。娄师德因此升任殿中侍御史,并河源军司马。这也正符合了盈风的预测,此人只能解一时之危,而不能解彻底之祸。没过多时,吐蕃又开始蠢蠢欲动。
后来,高宗几次召大臣商议如何应对,大臣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,有人说要以和为主,有的说严加戒备,有的说继续出兵讨伐。最后每次都是以争吵结束。
盈风在这些次的争论中,都是徐庶进曹营,一言不发。高宗几次询问盈风有何良策,盈风均已思虑还未成熟为借口搪塞了过去。
有过了一段时间,盈风看到了魏元忠那著名的吐蕃之策。大概意思是,治理国家的重要之处,在文臣和武将。但现在的文臣,只知道用华丽的辞藻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,而不去考察他的实际能力。武将只知道用他自己的武艺才判断他是不是将才,而根本不管这人究竟有没有统兵之能,。这样做对于治理国家没有任何帮助。“人无常俗,政有理乱;兵无强弱,将有巧拙。”选择将领应该与智力谋略为主,勇武为次。现在朝廷用人呢,只顾挑选将门世家的子弟,大部分都是庸才,怎么能担当在外的职责呢。很多古代的大将,都是出身低微,从来没听说他们的祖先有武将的。
在赏罚上来说,不管是国家还是军务,不能有功不赏赐,有罪不惩罚,这样就算是尧舜禹这样的明君也不能治理。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征战,赏赐都是虚的,而一点实际的都没有。没有实际的奖赏,又有谁肯真的为国效力呢,怎么能确定他的军功。从苏定方征战辽东开始,就没有奖赏了,所有战功也都压下不予表彰。从来没听说过杀一个高官,斩一员武将。如果当初薛仁贵,郭待封兵败大非川之时,就杀了他们两个人,剩下的将领怎么能敢再次兵败呢。又说现在的征战全靠战马的力量,所以要打开禁止民家养马的条令,如果人人都养马,等到国家需要的时候,就有很多马匹可以使用,吐蕃的敌人就不会仗着他们有好马而强大了。
这个叫魏元忠的人,被高宗破格提拔到他的内廷,担任参谋。
薛讷看到这篇文章以后,气的当时就要去杀了这个人,后来被盈风拦阻了下来,告诉他如果想洗刷他父亲战败的屈辱,就好好的磨炼自己的谋略,排兵布阵,攻沙战策。以后有他建功立业的机会。
佟家姐妹也回报盈风,在洛阳的一切都非常顺利,不但购置了足够的房产地契,而且还新组建了一只卫队,虽然没有英国公府卫队的训练有素,也能基本保证现有的安全。
她们想让盈风带着大家来洛阳,看看新居,然后带一些卫队的老兵来训练这些新兵。
徐盈风这段时间以来,总算是听到一个不错的消息。所以就借着这个机会,把大家召集到会议室宣布了他的决定。
“佟家姐妹已经在洛阳落脚,现在需要我们去帮她们处理一些事情。正好现在是秋高气爽之时,我们正好一起去洛阳如何。”盈风说道。
大家都纷纷叫好。随即决定,徐盈风带十秒,嘉和,候翎羽,霍秀青,陈小瑶,天宝,蜜儿一同前往洛阳。
随行的还有一百五十名英国公府卫队中的精英老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