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伤的日子过得飞快,叶之钦的胳膊已经能抬起来了,后脑勺的伤口也结了痂,除了偶尔还有点晕,基本能和正常人一样活动。
一早,马秀英送来早饭时,身后跟着个背着布包的精瘦汉子。
“之钦啊,这位是李先生,负责咱们的粮草账目。”马秀英介绍道,“重八让李先生带带你。”
叶之钦打量着来人,只见来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长衫打着补丁,却浆洗得干净,颔下留着一缕短须,不像个当兵的,倒像个落魄秀才。
“在下李善长,见过叶兄弟。”
那汉子拱手行礼,语气客气却带着点疏离。
显然,他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旁人不太信得过。
李善长?
这可是朱元璋手下的头号谋士,后来的开国功臣!没想到这么早就跟着朱元璋了。
“李大哥客气了,叫我之钦就行。”他连忙回礼,一脸谄媚。
“我也就是瞎算得快,还得向李大哥多请教。”
李善长不置可否,从布包里掏出几本厚厚的账册,往桌上一放,纸页泛黄发脆,边角都磨卷了。
“这些是近三个月的粮草出入账,叶兄弟先看看,有不懂的再问我。”
说完,他就找了个角落的凳子坐下,捧着本旧书看了起来,摆明了是要冷眼旁观不管他。
叶之钦拿起账册,刚翻开第一页就皱起了眉。
这账记得也太乱了:日期是用“初三、十五”记的,数量用的是“一担、三斗”,字迹潦草不说,还夹杂着各种让人看不懂的符号,有的地方甚至画了个小旗子代替数字。
“这……能看懂吗?”
他翻了几页,越看越头大。别说统计消耗了,能把每笔账对上就不错了。
李善长抬了抬眼皮,语气带着嘲讽:“咱们弟兄大多是庄稼汉出身,能写成这样就不错了。叶兄弟不是说算数快吗?想必难不倒你。”
叶之钦哪听不出这是在挤兑他?
他深吸一口气,没理会李善长的挑衅,脑子里却飞速运转起来。古代的记账法效率太低,别说大数据分析了,连个月度汇总都做不明白。
难怪朱元璋总发愁粮草不够,说不定很多时候是账看不懂,没计算白白浪费了。
“李大哥,能借我点笔墨吗?”
李善长愣了一下:“你要笔墨做什么?”
“重新记账。”叶之钦指了指账册,“这样记太乱,我换个法子,能看得更清楚。”
李善长撇撇嘴,显然不信,但还是从布包里摸出半截墨条和一支秃笔,又找了几张糙纸递过去。
“笔墨金贵,省着点用。”
“谢了。”
叶之钦接过东西,在桌上铺开糙纸,想了想还是先在纸上画了几条横线竖线,将现代最基础的流水账表格画出来。
李善长凑过来看了一眼,一脸怀疑。
“你画这些格子做什么?花里胡哨的。”
“李大哥看着就是。”
叶之钦拿起账册开始对照着誊写。
他把“初三”换成数字“3”,“一担”换算成“10斗”,一笔一笔往表格里填,字迹虽然算不上好看,但胜在工整清晰。
一开始他还慢点,毕竟要换算单位,后来越写越快,笔尖在糙纸上沙沙作响,原本混乱的账目,在表格里变得一目了然。
李善长一开始还抱着看戏的心态,后来越看越惊讶,不由自主地凑近了些。
他发现叶之钦的法子确实不一样,每笔账都清清楚楚,入库用红笔,出库用黑笔,结余自动累加,一眼就能看出哪天进了多少粮!
“这……这是……”李善长指着表格,话都说不利索了。
“就是个记账的法子,叫‘复式记账法’。”
叶之钦随口胡诌了个名字,其实就是简化版的流水账,“这样记,哪笔账对不上,一看就知道,还能算出每天的平均消耗。”
他指着最后一列的“结余”:“你看,这三个月咱们平均每天消耗粮食83斗,按这个数算,现存的5000斗粮,够吃60天,但考虑到可能有新弟兄加入,实际撑不过50天。得提前想办法筹粮。”
李善长盯着那个“83斗”的数字,眼睛都直了。他管了半年账,只知道粮食在一天天少,却从没算过每天消耗多少,更别说预测能撑多久了!
“你……你怎么算得这么快?”
“就是简单的除法啊。”叶之钦拿起笔,在纸上写下“5000÷83≈60”,“总数除以每天的量,就是天数。”
李善长看着那串奇怪的符号,还有那个像叉子一样的“÷”,完全看不懂,但他看懂了结果。
这个结果,和他心里模糊的估算差不多,却精确得多!
“这……这符号是什么意思?”他指着“83”问